[Feeling] 經營之於內外在善的表現

本篇文章更新時間:2019/02/16
如有資訊過時或語誤之處,歡迎使用 Contact 功能通知。
一介資男的 LINE 社群開站囉!歡迎入群聊聊~
如果本站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使用 BFX Pay 加密貨幣新台幣 贊助支持。


過年期間不認真技術,認真給他沉澱放鬆一下。拜讀了大學哲學老師周偉航 在 SOSreader 寫的 沒人知道的運動倫理學 系列。

看到第五篇的時候忍不住來分享一下。裡面探討的「運動」,沒有這麼局限在特定行為的活動(沒能掌握的話,建議從第一篇開始看),如果把「運動」替代為某一種自己正在做的一件事也通。

這邊如果帶入的是「公司經營」,看似好像有個很明確的目標與「賺錢」有關,再帶入時間參數,就是「能賺錢又長久的公司」,長久等於穩定,而穩定正是文中所說的內外在善調和,成為一個生態。

科技公司養人其實也是養腦袋,現在一堆企業只想用人,不想養人,覺得養人成本太高,這導致忠誠度低(當然還有其他可能),人才流動快,無形中變成隱藏成本。

新創孤兒(沒有富爸爸)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努力和等待一個突破口,時間多長不知道。

那這等待過程中,成員的內外在善該怎麼保持平衡?

「自己多幹一點呀!別虧待到任何一個夥伴了。」沒錯,就只能這樣XD 不過今天不是想講經營公司,而是從自我經營出發,真要說的話這才是一切經營的根本。

你不好,誰想要跟你走在一起?好的定義是各方面的,從各種能與不能量化的指標去看,而整體來說是好的情況下,會造就什麼好不知道,能知道一定也是好的(求最短路徑的貪婪演算法),從不去設地自限,保持警覺得前進正是現在團隊有的共識,很棒。

就個人面探討外在善可以說是得到讚美、金錢與相關實際回饋,而內在善就是獲得成就感、自嗨、心靈平靜、自我提升。

曾有社群夥伴覺得我會做某件事可能是需要一些讚美或是得到附加利益(外在善)來做為提升自我獲得成就感(內在善)前進的必需前提。

我跟他說是誤會了,那是自嗨XD 其實這兩邊都是獨立營運、自主發展,而最初是從內在善出發,外在善的演化完全不在預期中,直到現在,更是熟練的有信心與信念去發揮善長技巧來獲得外在善。

一直說到上面,都屬於生活階段、去執行的過程。而紀錄也必須存在,它是活過的證據、是支撐的動力,更是你創造更大機會的武器。

題外話自己的履歷,最初版花了一整年時間慢慢的修慢慢的改,但也從沒真正丟出去過一次,卻還是有習慣的給他調整一下,感受自己不同時期的樣貌(!?)

我也常跟後輩說,記得沒事的時候、對技術厭煩的時候,就回頭整理一下自己的經歷。也跟他們說到每個人都要有自己不論何時都不會消失的目標,從最簡單的寫網誌都好。

雖然當下他們應該沒辦法理解我真正的意思,但也還是聽話的下手搞了個網誌,有一篇沒一篇的也寫了一年,就在前陣子跟我說:時間過的真快,看著這些紀錄也覺得好不容易。

他們不敢說有成就感或是覺得為此驕傲,但我還是能從對話中感覺到了一些自信。

或許文章中所提到的「紀錄」比較像是遊戲裡的成就,某種指標。但我覺得用紀錄去玩出一個紀錄算是最簡單入門了。(文中也有提到這類情況)

再難的事又怎樣?「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

你說他們會不會繼續內化,讓自己更好呢? 我想答案是一定的。學習、成長從來不為了別人,為自己就好。

#經營 #內在善 #外在善 #哲學 #周偉航 #人渣文本

- Powered by Mxp.TW -FB2WP-


Share:

作者: Chun

資訊愛好人士。主張「人人都該為了偷懶而進步」。期許自己成為斜槓到變進度條 100% 的年輕人。[///////////____36%_________]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
Filter
Apply Filters
Mastodon